在香港,家中長者跌倒的情況相當普遍。根據 2023 年衞生署長者健康中心的統計,在 35,000 名 65 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,有 15.7%曾於一年內至少跌倒過一次[1]。跌倒不單止會引致身體不適、骨折或長期臥床,還會令長者產生心理陰影,對生活失去信心,甚至減少社交活動,影響整體生活質素。跌倒後需要醫療照顧,亦會增加家庭照顧壓力。因此,家人及照顧者應該主動了解預防方法,從生活細節入手,減低風險。
分析長者跌倒的主要原因

長者跌倒的成因多樣,常見包括身體機能退化,例如視力、聽力、肌力及平衡感減弱。此外,慢性疾病、藥物影響、頭暈或低血壓等情況,亦會增加跌倒風險。部分長者因為失禁種類不同,例如尿失禁或大便失禁,容易因急於如廁而跌倒。另外,家居環境潛在危險如濕滑地板、雜物堆積、照明不足等,亦是不容忽視的外在因素。
改善家居環境安全的實用建議
家居環境安全是預防跌倒的第一步。首先,應保持地板乾爽,避免積水或濕滑,並收納好雜物和電線,確保通道暢通。照明方面,建議加強室內燈光,特別是在走廊、樓梯和浴室,可安裝夜燈方便夜間活動。樓梯應設有穩固扶手及止滑條,邊緣需明顯標示。浴室則建議安裝浴室扶手和防滑墊,避免長者在如廁或洗澡時滑倒。家具方面,選用高度合適、穩固的椅子,避免使用有輪椅或過低的座椅,減少起身時失去平衡的機會。

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與健康檢查
日常生活中,長者應穿著合適鞋履,鞋底需防滑,避免過鬆或易滑的鞋款。起身及行動時動作要放慢,避免急速轉身或彎腰。若有需要,可適時使用助行器具協助步行。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包括視力、聽力及骨質密度檢查,有助及早發現潛在問題,減少跌倒風險。
規律運動與營養補充的重要性
運動對維持長者肌肉力量和平衡感非常有幫助。建議長者可選擇太極、散步或簡單伸展運動,這些運動能提升身體協調力,減低跌倒風險。飲食方面,應攝取足夠蛋白質、鈣質及維他命D,有助強化骨骼及肌肉。若有特殊健康需要,可諮詢營養師或醫生,制定個人化飲食計劃。
家人及照顧者的支持角色
家人和照顧者在預防長者跌倒方面擔當重要角色。應定期檢查家居安全,陪同長者外出或進行高風險活動。遇到長者因跌倒而產生恐懼或情緒低落時,應給予心理支持,鼓勵他們繼續保持活動能力。如長者有失禁問題,家人可協助安排合適的如廁設施或輔助用品,減低因急促如廁而跌倒的機會。
應對跌倒的正確處理方法
即使已做好預防措施,長者仍有機會意外跌倒。跌倒後,應先檢查長者有否受傷,特別是頭部、手腳及髖部。如長者無法自行站立或懷疑骨折,應盡快求助醫護人員。若情況輕微,亦建議觀察一段時間,留意有否延遲性不適或腫脹。如有懷疑,應及早安排進一步檢查,確保安全。
預防家中長者跌倒,需家人和照顧者共同努力。從改善家居環境、培養健康生活習慣、加強運動及營養,到選用適當輔助設施如浴室扶手,都能有效減低跌倒風險。只要大家多加關注並持續檢視長者的需要,便能讓長者安享安心自在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