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香港經濟逆境下的經營者與打工族 困境與自處之道

香港經濟逆境下的經營者與打工族 困境與自處之道

經濟低迷下的現實困局

近年香港經濟持續低迷,無論經營生意的人還是打工一族,都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。零售、飲食、地產、金融等多個行業紛紛出現結業、裁員潮,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明顯上升,令不少家庭經濟壓力倍增。本地消費力下降,消費模式轉向網購,加上港人北上消費成風,令實體店舖生意雪上加霜。不少中小企老闆坦言,租金、運輸及人手成本高昂,資金周轉困難,對未來營商前景普遍感到憂慮。即使大型企業亦難獨善其身,金融、地產等行業大規模裁員,八成地產代理整整一個月「冇單開」,零售業績大跌三成,餐飲業連鎖倒閉。在這種環境下,打工仔不僅要面對失業、減薪、工時縮短等問題,還要承受生活成本持續攀升、醫療及住屋開支壓力。

經營者的掙扎與突圍策略

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,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最大挑戰是現金流壓力和市場萎縮。中小企普遍反映,租金和運輸成本高企,加上消費者信心低迷,令生意額大幅下滑。不少企業主選擇削減成本、精簡人手,甚至考慮暫停部分業務。部分有遠見的經營者則積極尋找新出路,例如利用政府資助如「BUD基金」拓展海外市場,或轉型發展網上銷售、外賣服務等。同時,財務策劃和現金流管理成為企業生存關鍵,部分公司會申請政府貸款、延遲付款,或與供應商協商更彈性的結算方式。在產品和服務上,亦有企業透過差異化策略,開拓新市場或針對特定客群,提升競爭力。雖然外部環境嚴峻,但有策略、有彈性的企業仍有機會在逆境中突圍。

person using laptop on white wooden table

打工一族的焦慮與自我增值

對打工一族而言,經濟下行帶來的最大困難是就業不穩定。失業、減薪、工時不足已成常態,部分人即使有工開,亦要面對職位不匹配、晉升無望等問題。生活成本高企,令不少人感到壓力沉重,快樂感持續下跌。在這種環境下,積極自我增值和靈活應對成為打工仔的自處之道。政府和機構提供多元化職業培訓資源,如持續進修基金、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等,讓有志者可修讀第二專長,甚至轉型至醫護、科技等較有前景的行業。同時,建立理性消費和儲蓄習慣、預留緊急備用金,亦有助減輕經濟壓力。部分人選擇兼職、副業或自僱,增加收入來源,亦有不少人利用過渡期進修、考取專業資格,為未來轉型作準備。若真的陷入財政危機,可以考慮以個人自願安排或債務舒緩等方法,與債權人商討重整債務的額度、利率及還款期。

man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window

積極心態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

在經濟逆境下,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打工一族,都需要調整心態,主動尋找出路。適當紓緩壓力、與家人坦誠溝通,互相支持,有助提升抗逆力。同時,善用政府和社區資源,如申請資助、參與再培訓、利用公共設施等,能有效減輕生活和營運壓力。不少專家建議,市民應視現時為「過渡時期」,保持希望和彈性,勇於嘗試新領域,主動建立人際網絡,為未來經濟復甦做好準備。只要能夠積極應對、持續學習和調整策略,無論是生意人還是打工仔,都有機會在困境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出路。萬一有需要走到破產的一步,建議諮詢破產律師行的專業服務,讓過程更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