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醫學著重「治療疾病」,而「預防醫學」(Preventive Medicine)則著重「預防疾病」。對於生活節奏急促、壓力指數高企的香港都市人而言,與其在生病後被動應對,不如在健康時主動管理。實踐健康自主,是現今最重要的新趨F趨勢。本文將探討構成預防醫學的三大核心支柱。
主動式運動與壓力管理
健康管理並非從健身室開始,而是從日常的活動與休息開始。預防醫學強調的並非高強度訓練,而是「規律性」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成年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帶氧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)。這有助於控制體重、改善心肺功能,並顯著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。重點是將運動融入生活,而非視為短期的「特訓」。

都市人普遍面對睡眠不足及焦慮問題,這會直接削弱免疫系統。預防醫學極為重視精神健康。實踐「正念」(Mindfulness)或冥想有助於調節壓力荷爾蒙。同時,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,確保每晚7至8小時的優質睡眠,是身體進行細胞修復的黃金時間。
從「均衡飲食」到「精準營養」
「You are what you eat.」這句老話在預防醫學中依然是金科玉律。但現代的營養概念,已從「吃飽」進化到「吃對」。與其盲目跟從短期的飲食潮流(Fad Diets),不如選擇有科學實證支持的飲食模式。例如,「地中海飲食法」被廣泛證實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它強調攝取優質脂肪(如橄欖油)、全穀物、蔬菜水果及適量魚類。
心血管健康是都市人的重要課題。除了控制飲食(如減少飽和脂肪),保持血管彈性亦是關鍵。人體自身會產生某些重要輔酶以支持心臟功能,例如輔酶Q10。雖然我們能從食物中攝取,但市場上亦有提供如Q10膠囊等補充選項,惟任何補充均應以專業醫療意見為準。
保持細胞健康與新陳代謝
隨著年齡增長,基礎新陳代謝率會自然下降,這與細胞能量的產生效率有關。維持活躍的新陳代謝,需要足夠的肌肉量(透過運動)和均衡的營養素(如維他命B群)。近年,生物科技領域(Bio-hacking)的討論非常活躍,許多研究均聚焦於細胞修復及抗衰老(Anti-aging)的路徑。學術界對NAD+等輔因子在細胞能量代謝中的角色日益重視,這亦帶動了市場上對相關前體(precursors)的關注,例如一些標榜高純度 NMN的產品。然而,消費者應保持理性,理解科研與商品化的分別。

健康自主由今日開始
預防醫學的核心,是將健康的主導權交還給自己。這並非要求極端的自律,而是透過認識自己的身體(透過體檢)、提供正確的燃料(透過飲食),並給予足夠的維護(透過運動與休息)。這三者結合,才是應對香港高壓環境的最佳健康策略。